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惠州文脉·风物」揭秘千古名琴“绿绮台”与惠州的不解之缘

2023-06-22 14:55:38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岭南琴人辈出,代有名手名曲,也涌现了在琴界有甚高声誉的“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响、绿绮台。这四张鸿宝在岭南流落民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几经波折、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绿绮台”。

惠州虽地处岭南一隅,但随着岭南琴学日渐昌盛,古琴之风也在惠州盛行,融入当地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绿绮台作为公认的岭南名琴,清朝时曾在市井被兜售,后被惠州的叶维城所发现,“解百金”赎归,自此绿绮台的琴音悠扬惠州大地逾百年,那后来为何惠州得而复失?绿绮台的最终归宿又在何处?(杨锦强)

文/罗春彦

绿绮台琴制于武德二年(619年),是唐武宗李炎的御用品,琴形为仲尼式,龙池、凤沼都是长方形,髹黑漆,年久褪成赭色,满布蛇腹、牛毛、冰裂、流水、梅花等断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为明武宗朱厚照所藏,后御赐给刘姓大臣。从此,这张千古名琴流传于世,开启了其崎岖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

维城解百金赎琴,音扬惠州逾百年

明朝末年,千载良琴、弥足珍贵的绿绮台为南海名士邝露所得。邝露工诗能琴,所居住的海雪堂中有甚多宝物,最珍惜者为两张古琴,即绿绮台及南风,南风琴曾是宋理宗赵昀内府之物。邝露同时拥有两大常人难得一见的名琴,令人艳羡,但并未护以重扃、锁之高阁,而是出游必携二琴,穷困时还将其质押于当铺,待有钱时又赎回,故其诗有“四壁无归尚典琴”之句。

数百年前的明朝,罗浮山是岭南文化中心,遍布精舍、书室、山房,邝露曾在罗浮山明福洞(今九天观)苦读,自号明福洞主。至今,当地尚留有邝湛若先生读书处遗址。明末广东博罗人韩晃所辑《罗浮野乘》称“洞极幽深,有悬崖屹立如门,白云常封”。

永历四年(1650年),邝露时任明朝中书舍人,与诸将死守广州十余月,城破之后,穿上明朝官服,端坐海雪堂中,抱二琴从容殉难,时年47岁。随着时间推移,绿绮台被兜售于市,惠州名士叶维城在市井认出,暗叹曰:“噫嘻,(明武宗朱厚照)御琴也!”作为明代惠州著名的三尚书之一叶梦熊之孙,叶维城不惜“解百金赎归”绿绮台,并藏于惠州的祖业叶氏泌园。

明末遗民睹古琴,慷慨悲歌怀旧事

清朝初年,不少明末遗民汇聚惠州,或隐遁乡园,或食贫自甘,结茅著书,或皈依佛门,削发明志。

康熙五年(1666年),澹归与止言和尚访惠州泌园,叶维城邀请本邑族孙叶维阳、举人姚子庄、姚子蓉等诗友,及“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等文士雅聚。席中叶维城抱出绿绮台古琴,澹归、止言、屈大均等人一见前朝遗物,顿时为之流涕,故国情怀油然而生。

当场屈大均作《绿绮琴歌》:“以君(指叶维城)高义赎此琴,黄金如山难比心。我友(指邝露)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澹归大师则写下悲慨淋漓的《绿绮台歌》长卷,借绿绮台琴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和故国的怀念。此后他们常聚于泌园和兼园中唱和,怀念故国,感时伤事。

到了康熙中后期,叶氏家族开始没落,泌园、兼园迅速荒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惠州知府王煐购得“叶氏孤屿废园”(即泌园)建丰湖书院,园内的亭、榭、台、阁成为惠州学子治学休憩之地。至此,一代名园,风消云散。

尽管泌园荒废湮没,但叶氏后人一直珍藏着绿绮台琴。嘉庆年间,叶氏后人还曾向两广总督阮元幕僚张怀琛展示绿绮台琴。张怀琛描述道,“其质坚而朴,其色黝而泽。安弦命操,发为英声。始焉,泠泠然如山水之清音,俄而飒飒然如风雨之交至。谛听之,疑似金玉之铿锵,又若鸾凤之和鸣……”

首次公之于众后,“鸾凤和鸣”今何在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绿绮台从家道中落的叶家流出,为伊秉绶的学生番禺陈昙所得。陈昙生平极慕邝露之为人,取室名叫邝斋,并在其《邝氏三琴歌》记载:“嘉庆丙子,余购得一琴,有‘绿绮台’三字篆书。下有‘唐武德二年制’六字楷书。琴有蛇腹断纹,漆光尽退,如乌木。”

据著名学者容庚《绿绮台琴记》记载,绿绮台后为马平杨氏所得,杨氏为清仁宗(即嘉庆帝)琴师,因太平天国运动事起,杨氏后代杨子遂为避兵灾,将琴托付朋友保存,而这位朋友却于咸丰八年(1858年)将琴售于东莞张敬修。

张敬修历官柳州、梧州等知府,升广西按察使,以伤病引退,肇创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他出身行伍,然“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精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居巢、居廉昆仲即为其清客,二居桃李芬芳,为“岭南画派”师祖。张敬修得到绿绮台后,专门在可园中建“绿绮楼”珍藏,并邀名人雅士赏琴赋诗。

张氏藏琴六十余年后,家道中落,琴亦残旧,虫蚁蛀蚀,首尾皆残,不得已之下变卖古琴。1914年8月,绿绮台为东莞同乡,民国知名篆刻家、书法家、金石家邓尔雅以千元购得。邓尔雅是晚清名臣、惠州邓承修的学生,深知此琴意义。他所得虽是一张朽琴,却视同性命,不仅作《绿绮台琴记》,完整记录了“绿绮台”古琴的流传故事,还为绿绮台制成拓片,分赠友人,以期加大其影响范围。

1929年,文史家叶恭绰访得澹归大师手书《绿绮台歌》长卷,转赠于邓尔雅。琴与诗作原件得以重聚,犹如300多年前的惠州叶家雅集重现,让邓尔雅欢喜无比。此时邓尔雅已定居香港,特筑“绿绮园”藏此二物,并将自己的诗稿命名为《绿绮园诗稿》。

1940年,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邓尔雅任筹备执行委员、征集组组长,慨然以绿绮台琴、澹归大师《绿绮台歌》长卷参展,这是绿绮台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展示于公众面前。除张大千所藏的“春雷”外,“绿绮台”等三张名琴第一次聚首一堂,可谓是乱世中的盛事。此后,绿绮台的下落众说纷纭,据传其仍为邓氏家族所保存。

【文脉链接】

惠州泌园与“夫子之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锦强

近日,记者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新文艺群体协会常务副主席刘汉新走访曾盛极一时的叶氏泌园旧址,今丰湖书院。

叶氏泌园是明朝兵部尚书叶梦熊之孙、世袭锦衣卫叶维城别业,有亭、台、楼、榭,景态万千,风光旖旎,时常举行名流文宴。后来由于叶家家道中落,泌园因此荒废。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惠州知府王煐购得丰湖叶氏废园,重建丰湖书院。嘉庆五年(1800年),惠州知府伊秉绶大规模重建丰湖书院。此后书院虽几经沉浮,仍重建于西湖湖畔,并以传承儒学、传道授业为己任,培育出一代代贤人志士。

走进丰湖书院,只见园林观景、亭台榭阁一应俱全,环境幽雅清静,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如今的丰湖书院经重新规划建设,重建有丰湖书院门楼、藏书楼、澄观楼等历史建筑和其他人文景点,增建书院景点建筑群,基本恢复历史原貌,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交相呼应,成为集文化、园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景观。

记者走访发现,丰湖书院保留了众多历来的文教遗迹,可以让市民、游客从中了解丰湖书院的书香沿革,然而并未从中发现有关“明朝叶家泌园”的相关标识。现提起丰湖书院,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却鲜有人知道此址曾经是惠州较为著名的名园“泌园”旧址。

“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很多地方是真实存在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被片面截取,导致曾经存在的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刻板印象。”刘汉新表示,应还原历史真相原貌,叶家泌园虽随历史变迁烟消云散,但仍需要树立标识牌,告知市民、游客这里曾是泌园旧址。

现位于行人匆匆、车水马龙的圆通桥北侧,与仲元亭隔水相望的集鸥渚,成群鹭鸟时常在这座小巧而秀气的湖岛栖息觅食。从高空俯瞰,集鸥渚就像一把凌波而放的古琴,曾有着“夫子之琴”之称,同样不为大众所周知。

集鸥渚形成于宋代。古时西湖只是东江南岸的一片洼地,直到汉晋之际才呈现雏形。在北宋咸平、治平年间,地方官开始西湖建设。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太守陈偁看到西湖时有水患,于民不利,故筑堤和建桥,治理西湖,而因地形隆起的小高地,成为湖中洲渚。同时陈偁开始打造西湖景观,在湖上修筑亭台众多,集鸥渚上的忘机亭就是其一。明朝开始,西湖景观屡屡修建,集鸥渚也在此时成名。清朝时,文人雅客游历西湖,必到之处便是集鸥渚和忘机亭。

叶维城常与友人在泌园抱琴泛湖咏志,集鸥渚刚好位于泌园一带。由此推测,“夫子之琴”集鸥渚与这段士子文人的往事有着莫大的关联。

“明朝期间,惠州文化繁荣,诞生了叶春及、叶梦熊、杨起元、张萱、韩晃等惠州本土名人,他们共同推动创造惠州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刘汉新告诉记者,惠州对于本土历史名人应加大宣传,而丰湖书院、“夫子之琴”集鸥渚位于泌园一带,与万石坊叶家息息相关,是否应该植入叶梦熊、叶春及元素很值得探讨。

来源 | 羊城晚报责编 | 朱光宇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